实验室简介
智能生命的语言是“离子”,而人工智能的语言是“电子”。智能生命中信号的产生和处理是通过纳米尺寸的离子通道控制离子传输,在微米尺寸的神经元上产生动作电位,进而在宏观神经网络中实现信号传递和信息存贮。为了构筑高通量、低能耗的类脑计算体系,突破智能生命和人工智能信息交流的壁垒,“神经形态感知与计算”实验室围绕离子基“类脑智能”和“仿生感知”开展化学、材料、电子、生物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通过模仿智能生物低能耗、高通量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模式,调控材料的结构和界面构建可控离子传输体系,揭示离/电耦合相互作用规律,构筑以“离子”为语言的类脑计算硬件,制备类生命五感的神经形态感知器件并应用于具身智能和神经假肢。
![]() “神经形态感知与计算”实验室成立于2021年,课题组长为肖凯博士(洪堡学者,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获得者;2012年于吉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7年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7-2021在德国马普所和莱布尼茨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课题组现有成员20余人,博士后4名,博士3名,硕士生9名,研究助理5名,交流联培学生3名。自成立以来,课题组围绕围绕离子基类脑计算和神经形态感知器件,在Nat. Commun., Sci. Adv. 等发表多篇论文,承担和参与了基金委、科技部、科技委、省市等多项基金。课题组长期招聘博士后和研究助理,欢迎材料、化学、生医工、神经计算、电子电路等专业的同学加入! |
|